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广东网络问政:欢迎“拍砖”

  “南方民间智库”成立

  本报记者 叶石界 广州报道

  11月1日,广东科学中心。

  广东省财政厅科研所一位负责人解释着纳税部门与纳税人“心连心”的关系。一位来自深圳的听众马上站起来表示反驳——当前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并不对等,缺少民主监督.

  一位广州听众则提出自己的意见——人大可以做到监督。

  场面火爆异常,而上述激烈的争辩,被称为“拍砖”。这本是一个网络词汇,而在是次论坛上,却是一个现实情景的呈现。

  这是广东省首届网民论坛。与会者有省政府厅局级官员,也有民工;有各行各业的企业家,也有来自各类机构的专家学者……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长期在网上“灌水”,为广东决策者支招的网友。

  相对于会场中的数百人,网上数万人同时在线,关注着国内这个首次网民论坛,并留下了数十万个留言。

  在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看来,国内数以亿计的网民数量,有着决策者不能忽视的民意。这意味着在公民社会逐渐成熟之下,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广东样本

  作为首届举办的广东网民论坛,除了举行每年一届的高端对话外,还将每月组织线下拍砖的小型聚会,让社会民众能够广泛参与。

  作为“南方民间智库”发起人之一、“岭南十拍”中的一“拍”,在广州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彭澎看来,广东网络问政的兴起,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广东在网络民主得以先行一步,与广东主政者的执政理念有很大的关系。”

  2008年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黄华华发布了致广东网民的一封信,表示愿和大家一起“灌水”。旋即在去年的4月17日接见26位网友,成为轰动一时的事件。

  2009年1月19日,广东主政者再次给网民发了拜年信,认可了网络问政的效果——“过去一年省委、省政府许多重大决策,都通过网络征求并吸纳了网友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并鼓励网民继续“拍砖”。

  4月4日,汪洋就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话题,再次会见了包括数位知名网友在内的12位民间人士,并表示让民间智库成为提升广东的软实力。

  而此次论坛,亦得到了省里的支持——省政府提供了论坛运作资金。

  论坛结束后,广东正式成立了“南方民间智库”。“这是一个开放平等的平台。释放、利用民间力量,将成为广东决策者的决策参考来源。”汪玉凯分析。

  彭澎表示,“原汁原味”网络问政的兴起,将推动政府作风的改善,也会倒逼比如人大、政协等传统问政模式的改革。

  公民社会与网络问政

  汪玉凯分析,网络问政待完善,如怎样更好制定规则、提高组织水平。而广东则率先给出了一个网络问政制度化的样本。

  “这次网民论坛的举办,其实是在公民社会逐渐成熟的背景下,建设了网络问政的平台,把原来网络问政的无序状态引导为有序的、有组织的获取民意的形式,并将之进行制度化的一种体现。”汪玉凯分析。

  实际上,彭澎对本报表示,广东决策者一直想把网络问政进行制度化。

  在上述2008年4月份网民座谈会上,汪洋表示,除了听取网友建议,更重要的是想探索、培育、开创一条新的听取民意的渠道。“对网友的一些好的建议,会考虑吸收借鉴进入决策。”而为了将网络问政制度化,汪洋当场就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每年一次两次请网友谈一谈有什么高见、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每周收集一些网上集中讨论的问题供省委省政府领导决策参考、研究室可以不定期约见发表高见的网友、宣传部可以设立专门机构联络网友等。

  在这背景下,今年8月18日,广东省委办公厅网络信息资源处正式建立了官方与网民直接对话的平台,并在省政府15个部门设立了网络发言人。该平台对网友留言按宏观、中观、微观等分类处理,并承诺“认真对待网友反映的每一条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公开回帖、电子邮箱、QQ或纸质书信等形式,适时给予回复”。

  不过,要真正制度化,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彭澎举例,从目前的情况来,政府部门对网民的“拍砖”缺乏反馈。“我们网上‘拍砖’,不是拍了就算了,我们还要看到效果,也就是政府部门相应的作为。”

  在彭澎看来,自发民主能否进入体制内,是网络民主能否持续发挥其问政功能的一大影响因素,“而进入了体制内,能否保持民意表达的原生态,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